本篇文章1527字,读完约4分钟

近代史上,荣成有一所榕江书院(现揭阳一中南校区),其图文在县志中占有很大的篇幅。所以,这是众所周知的事情。然而,作为揭阳县知事,荣成何时开始修建书院,先后修建了多少书院,可能不得而知。

笔者对这一地方文化现象没有专门的研究,仅依靠文献资料就知道荣成书院应该从晚明的文琪书院开始。还有清朝康熙时期修建的祁龙书院、乾隆时期修建的荣成书院、结生书院和榕江书院。最有影响的是荣成学院和榕江学院。

乾隆在《揭阳县志》卷二“韩昌黎庙”一文的末尾说:“崇祯二年,知府冯修此书院后,在山安置了49亩蒲苇田,租用石头99块,粮食2桶。每年,除了献祭、整理食物和保存寺庙里人们的灯和油餐,其余的都是为学生的科举考试收集的。文琪书院于清初改为“侯丰寺”。《甘龙县侯丰祠》一文记载了这一变化:“汉祠之后,是文琪书院。这位先生是在志明县重建认识冯元璋的。“文琪书院的出现只是昙花一现,由它改建的“侯丰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变成了一座公共建筑,现在是某银行的分行。

榕城的书院:随风而去的传说

书院建于康熙初年,后有“祁龙书院”雷寺。它是由绍兴人胡和珍捐赠修建的,康熙初年,胡和珍被提拔到揭阳县水利部,所以研究院也崇拜公户。至乾隆后期,儒学衰弱,书院改为“佛寺”供佛,知县胡和珍不变。像文琪学院一样,这所学院在揭阳转瞬即逝,很快就消失了。

荣成的另一所书院在历史上失去了它的名字。是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的产物,“秀才于知县建为孙祠堂,(孙)辞之,以此为朱子行游之地,与祖师诸胡交游,作令祭祀。”也就是说,是孙重修了揭阳学者所建的“孙侯祠”,并把它作为教学场所。同时,他还崇拜朱文公和孙祝虎两位圣贤。与此同时,孙还“捐赠玉湖白家和芳桥田18亩,并在山谷中租了43块石头和4场仗,被提拔为修理果脯的图书管理员”。乾隆末年编修县志时,该书院已“由虞城书院教与管。”那时,绅士们共享田地来支持他们。显然,这所未命名的学院后来成为荣成学院的一部分。县志第二卷“学校”的头上有一个“学院”的名字,标着“就在汉池”,即汉池路新生电影院的旧址对面。

榕城的书院:随风而去的传说

荣成书院建于康乾年间,靠近上述书院,是荣江书院出现前荣成最大的书院。为了记录“官荒地租”的数额,县志“学堂”中专开始留出从1750年的知县顾义,到1779年的知县刘业勤。有19处地产由几个地方官划出,面积约1000亩,还有相当数量的其他土地租金和商店租金,规模相当大。此外,揭阳乾隆以后,还有培养武举人和武进人的武书院。在《县志》中,知县刘业勤记载了两次拨给吴书院的“油膏火”数量。基本上就是雅安前的房子的租金,每次只有1000左右。数量不是很大,这也反映出当时学习武术的学生并不多。

榕城的书院:随风而去的传说

揭阳书院文昌阁后,有乾隆十六年(1751)顾翼创办的近圣书院。来自于浦的学者、来自再城的学者许等当地名人都曾在此任教。然而,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由于龚雪的一些建筑年久失修,存在了20多年的近圣书院(今训导处)从此“暂借为居”,从此“一去不复返”,后人根据光绪县的地图将其认定为“训导处”。

榕江书院是在1743年由揭阳知府张训迈买下的进贡学生徐的六亩九分钱的别墅和18个房间的基础上建立并逐步扩大起来的。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是榕江书院的前身和基础。在创作和拓展过程中,先后有张勋、顾毅、王、刘业勤、、许等。,为揭阳教育做出了贡献。只是因为战乱,粤东最好的学校容江书院并没有培养出几个有影响的科举人才,而是进入了民国,经过教育的“转型”,成为人才的来源。

榕城的书院:随风而去的传说

建于乾隆晚期的榕江书院,有“八景”之美。揭阳内外人士,如刘业勤,也在现场作诗,使其典雅壮丽,完美地结束了揭阳书院的历史。

不幸的是,荣成所有的书院都已随风而逝,只有零星的文学作品和美丽的传说得以保存。

(编者:袁·)

来源:揭阳新闻

标题:榕城的书院:随风而去的传说

地址:http://www.jydingliang.cn/jyxw/103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