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3018字,读完约8分钟

临江南绿色走廊丁原段景观。亚伦照片

丁原路的街景。亚伦照片

彭老师(左二)正在讲韩的历史。亚伦照片

《康熙字典》中有“教”,但没有“教”。亚伦截图

丁原路位置图。亚伦制图



“窖”一词是清代雍正《揭阳县志》中使用的。亚伦截图

清代甘龙《揭阳县志·揭阳八景》中的“舆角”一词称为“角”。亚伦截图




从吊脚桥头出发,沿着临江南绿色走廊向东,步行1100米到丁原路头。


丁原路,一条以皇帝的名字命名的城市道路,它有什么样的文化和历史故事?


2020年夏天,我们的“漫步绿色长廊,感受水城文化”采访团邀请了我市著名学者、地方历史文化专家彭来到路,探寻一段与揭阳有着千年历史的密切联系的历史。


第一个名字是地窖:路边道路的通称


丁原路不是这条525米长的城市道路的原名。在此之前,它有几个名字。


角坝是这条路最早的名字。它的名字来源于公路东侧的一条小溪,这条小溪在北面通向北河,在南面通向南河。


南宋以前,这条小溪叫做鱼礁溪,它生活在小溪两边形成的一个村庄里。它以这条小溪的名字命名为鱼礁村。


潮汕人把器皿的边缘称为碗和锅,然后把靠近自然实体的地方称为溪流和海洋。对于鱼礁溪,其实古人大多只叫“鱼礁”,没有“溪”字,因为潮汕方言中的“窖”是一条溪,鱼礁村就是以它命名的,它是聚落中许多小支流的主流(如北支流的放错千河、中支流的蒙水河),所以它可以专指鱼礁,而其他支流在聚落中称为窖。彭老师认为,这与古人所说的“河指黄河,河指长江”是一样的,是潮汕文化基因的同一个品系。

“行走绿廊,感受水城文化”系列报道之十八:元鼎路


因此,在玉窖旁边的那条路被称为地窖。


第二个名字叫北郊:这条河的名字渐渐变成了路


南宋绍兴十年(1140年),揭阳县位于鱼礁村,在鱼礁河边建起了一个崭新的县城。


随着人口的迁移和城市化的建设,鱼礁河东西两岸的聚落逐渐形成规模。在城市里,居民们开始把玉角溪分成两部分,即新街桥北面的北窖和南面的南窖。这种区分可以使区域和位置更加详细和准确。


明代揭阳县知事、同知知府、潮州府刺史车汾在《御蛟桥》诗中写道:“北窖南窖,前溪后溪。黑暗随着潮水,围绕着县城四分五裂。”由此可见,自明代以来,北郊和南郊水域的名称基本上取代了鱼礁溪的名称。


县城建成后,滨河路和聚落的总名称基本上沿用了江段的名称,北郊的两边叫北郊,南郊的两边叫南郊。


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北市和石楠两个农贸市场为中心的区域逐渐形成了一些专业街区,沿河的道路也有了新的名称。例如,北郊西岸的南段已成为处理青铜器的专业街道,称为大同街,而东岸则形成了柴街和草街。因此,每一段通常被称为“蛟43;”的旧溪路,都有一个更为恰当的名称,即位于鱼礁河西岸北段的道路。20世纪50年代,北南街除了保留原大同街的名称外,又更名为北窖路和窖库路。

“行走绿廊,感受水城文化”系列报道之十八:元鼎路


第三个名字叫北郊,是一个复杂的方言词“家祖”的地名


在清代以前的揭阳地方文献中,溪的“窖”被称为不加三水点。上述车分的诗和各时期的县志都是指有窖池的潮汕小溪。


有些人不喜欢用水旁边的词来表达水的名字。到了民国后期,人们开始用“角”代替“角”。1915年,《辞源》第一次将“焦”一词收入《全国权威词典》,这可以说是“焦”与“焦”混为一谈的开端。


事实上,“教”最早出现在清初屈大均的《广东新语》一书中。在《水语》一书中,出现了具有南方特色的地名“潭柘河”,并在新宁县(今台山市)有所记载。据专家考证,屈大均的《广东新语》写于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然而,它比广东新语慢了29年,但是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第一次印刷出版的《康熙字典》没有包括这种方言。《康熙字典》有49,174个字,非常广泛。这是一部古代工具书,历代字典中的字都比较齐全。这本工具书甚至还收录了民俗词“里”(民间将“中”字缩写为“里”,成为20世纪50年代“中”字简化的基础),还收录了另一个与“里”字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词。有学者分析认为,这可能是由于《康熙字典》编纂者没有认识到由“焦、巴、公、寇”四个部分组成的“焦”的造字方法,使该词无法进入当时的全国权威词典。同样在广东,清代不同时期的《揭阳县志》编纂者都不认识这个词,所以没有出现在《县志》中。

“行走绿廊,感受水城文化”系列报道之十八:元鼎路


“教”一词首次出现在《辞源》中,也有了人们使用它的依据。因此,异体字的“北郊”开始与“北郊”混在一起。


方言词语的缺乏使“焦”显得尴尬


用水边的“窖”字来表示水域的名称是合理而自然的,所以用书面的“窖”字来代替“窖”字。然而,就印刷文字而言,这多少有些尴尬。因为是方言字,所以只在广东流行,打字没有字体。排字工人要么用偏旁部首拼写单词,要么用木刻代替。不好意思,在“角”的右边没有一个词。拼写时,你必须用“地窖”拼写它,并把它放在三滴水旁边,但它已经成为字典里没有的另一个单词!民国时期,揭阳的一些报纸用木刻字体“焦”排开,然后标上“以下为○”字样。因此,一篇文章最初出现了10个字的“焦”,但只有一个出现在报纸上,后九个都被○。

“行走绿廊,感受水城文化”系列报道之十八:元鼎路


人物的缺乏并不能阻止人们使用焦的热情。新中国成立后,在北郊东岸建立的一所小学曾被命名为北郊小学。今天,西马街有娇娇社区居委会。


20世纪90年代,活字印刷术结束了,人们进入了电脑时代,但“皎”仍处于一种尴尬的状态:电脑里没有常用的字体,即使有,也只有宋体,对应的汉字也是近20年后才出现的。缺字、缺字体、缺拼写、缺造字,几乎使“焦”每次都显得与周围的字不一样。


2002年,当城市道路被重新命名并讨论评论时,一个声音说:让方言和偏远的词语远离地名!


第四个名字是丁原路:还记得2000年前的历史吗


2002年揭阳市道路更名时,丁原路取代北郊路成为新的地名。与此同时,绍兴路取代了蛟坝路,而“蛟”一词也从两条路中退出。


当年参加讨论的老师彭建议将两帝和绍兴命名为城市道路,并说出了最初命名的原因:西汉六年(111年前),汉朝灭南越,迁都南海县。揭阳县被重新划归中央管辖;南宋绍兴八年(1138年),朝廷迁都揭阳县,两年后又设县治理御蛟村。这两件事是揭阳历史上的大事,值得永远铭记。


秦始皇三十三年(214年前),秦朝建立了岭南,并建立了桂林、湘乡和南海等县。从那以后,岭南地区一直被纳入秦朝的版图。揭阳县是南海县管辖的县之一,是粤东地区最早的行政区划。


然而,秦末的动乱和楚汉之争使南越的秦将军赵佗产生了分裂的想法。汉王三年(前204年),赵佗建立南越,开始将岭南一分为二,远离中原。刘邦建立汉朝后,虽然南越不情愿地投降汉朝,成为一个诸侯国,但它始终保持着分裂主义的思想。吕后八年(180年前),吕后去世,赵佗自称“南越皇帝”,并开始试图与汉朝平起平坐。南越被分为岭南93年,持续了五个国王,直到汉武帝丁原六年。当南越发生动乱时,汉朝派出军队镇压动乱,并将其领土重新分配给汉朝。

“行走绿廊,感受水城文化”系列报道之十八:元鼎路


揭阳县也在今年重新统一了中原。《史记》和《韩曙》都记载了这段历史...南越揭阳令,文到了,决定降侯,”


从丁原的第六年(111年前)到今年,正好是2130年,而丁原路已经命名了18年。彭先生说,用地名来命名历史上的“值得纪念的一年”,就像古人对石头和书籍的赞美一样,是一种永远记住的方式。丁原的六年是一个统一的年份,也是揭阳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节点。它是以年份来纪念的,排列在揭阳市最古老的街道上。这是一种命名值得认可的地名的方式,因为地名记住历史,永远铭记。他建议在临江南绿廊的丁原路段上建造相关的景观标志,用更具体、更生动的元素来反映这两千多年前的统一历史。

来源:揭阳新闻

标题:“行走绿廊,感受水城文化”系列报道之十八:元鼎路

地址:http://www.jydingliang.cn/jyxw/160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