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3602字,读完约9分钟

北市社区鸟瞰图。郑楚珍

北石社区位置图。亚伦制图

西路东端的街景,是宋元明清时期北市街的东端,也是北市的起点。亚伦照片

石狮桥东侧的柴街现属中山路社区管辖。亚伦照片

丁原路南段西侧西马路附近的木器店。


西马路东段北侧的昭武地,是20世纪80年代以前西马街道办事处(北市居委会的前身)的办公地址。

北城小学校园。这些照片是亚伦拍的


从吊坳桥头往东,沿着临江南绿色走廊走760米,然后进入北石社区,这是我们的“走绿色走廊,感受水城文化”系列报道的第二个社区。


事实上,北市社区居委会的管辖范围是位于一中老校区东墙外西、书院里、大眼睛里,北临北河,东临北滘河,南接勐水河。


北市是古城中最早的市场之一


据1990年《荣成镇商业志》记载,“宋元时期,荣成在老城区建立了南北两座城市,作为生活资料的供求和农副产品的集散地。今天,石楠位于南门石楠巷的燃烧区,这里曾经是盘龙广场和朝天广场。北石是西马路东段的头,旧称夔园坊。”甘龙二十六年(1761年),北市是该县的八个城市之一,是该市西马路东段的一个日常城市


据此,北市形成于宋元之间,被称为农副产品集散地。根据北市和石楠市场的位置,它们都靠近北郊和南郊。北市在北郊的西侧,而石楠也位于南郊石楠巷的燃烧区。北郊和南郊实际上是同一条河流的两个河段的名称。最早的名字是鱼礁河。1140年,揭阳县知事从井岗迁到鱼礁河时,这里的名字只是鱼礁村。那么,玉娇村在成为县城之前有集市吗?

“行走绿廊,感受水城文化”系列报道之十二:北市社区


《孙逸传》记载荣成建市的历史时,有这样一段话:“……(孙逸传)以现在荣成的御蛟村为治地,开山劈榛,以行政命令设立县衙,设立学堂,鼓励文教风吹草动,开辟市场,与商人和货殖交流,开辟陆路,与县内外人士交流。因此,有了一个玉窖渔村,这个城镇的规模在几年内就变得粗糙了。为了纪念孙毅的功绩,当地人民把农历六月二十四日虞城建都的那一天作为“开斋节”(俗称“福寿节”),与上帝一起庆祝,这一天至今仍在延续。”

“行走绿廊,感受水城文化”系列报道之十二:北市社区


就这段话而言,"开放市场"就是建立市场,这可以追溯到县城之初。从区域道路来看,鱼礁溪北段的街道略宽于南段,县政府办公室建在溪北段的东侧。一般来说,市场位于人口众多、交通便利的地区。北部城市位于县政府的西侧,水路直接通向鱼礁溪的北郊口,进入北江,而陆地则连接到南部


然而,仔细看,博览会的历史实际上可以追溯到城市建立之前。一个被朝廷派出的县官视为建县宝地的渔村,不会只是一个两三十户人家的小村庄,县官也不会随便找几个人的地方来建县城。从绍兴八年光复揭阳县开始,孙逸暂时以井岗村作为治理的临时场所,并在十年内将御蛟村定为新县城,似乎他花了两年时间对整个县城进行了调查,最终决定这个地方应该有一定的人口规模和交通区位优势。因此,应该有很多人住在鱼礁村,它就在鱼礁溪旁边。在人口稍微多一点的地方,会有集市,方便人们交易和购买日用品。因此,自然形成的集市应该在县城建立之前就已经存在了。

“行走绿廊,感受水城文化”系列报道之十二:北市社区


随着新县城建设的全面展开和人口的迁移,市场规模不断扩大。鱼礁河南段市场形成后,市场分为南北两部分。因此,第一个市场被称为北市,因为它位于北方,而在南方的市场被称为石楠。


市场的繁荣使得附近的街区形成了专业的街道


北市成为县城后,紧紧跟随县政府办公室。在人口增长和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给周边街区带来了繁荣,形成了具有专业管理特色的街道。


大同街是北市市场旁边的一条大型特色街,专营青铜器和铁器。到了明清时期,北郊溪西岸的这条街已经形成了一条专门收藏青铜器和铁器的街道。双方都专门经营青铜器和铁器店,还有制作青铜器和铁器的作坊以及负责销售的商店。


在北郊溪的东岸,形成了专门经营木制品的柴街和专门经营秸秆燃料的曹街。北面石狮桥至柴街桥的街道是柴街,南面石狮桥至新街桥的街道是曹街。在木制品和草料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后,木匠和草料经营者很难找到,但名字是历史的写照。我们似乎看到了过去这些特色街道的景象,以及幸存的街道标志上遥远的讨价还价的声音。柴街和曹街是今天中山街的社区的辖区。

“行走绿廊,感受水城文化”系列报道之十二:北市社区


柴街虽然不卖木制品,但作为日常生活用品,有些行业还是需要木制品的,比如三鸟摊和鱼摊。经营者喜欢使用木制长凳,但也有一些人需要木制椅子和木制长凳。因此,柴街的卖柴人便把货摊搬到了溪的西岸附近。我们在丁原路石狮桥附近看到一排木制商店。


北市街的过去:从市场到路名


北市的原名是市场,同时也成为了社区的地名。生活在市场区的人们也将这个地区称为北石。


主干道是新县西门区的街道。因此,市场的名字逐渐成为通向这条市场街道的道路的名字。北市街从北市的市场一直向西。


在“走绿色长廊,感受水城文化”的第11站,“书院巷:邻里近大学,德信绵长”,我们摘录了《清甘龙揭阳县志》中的“北石多铺巷,官地多”一句话,文章中还说书院巷是北石街与西门街的交汇处。北市街实际上是西马路的历史名称,它贯穿了今天整个北市社区的中心。


从石狮桥头到书院巷,北石街全长444米,横跨宋、元、明、清三代。原来的街道只有3 ~ 5米宽。直到民国17年(1928年),汽车时代到来了,县城开始修建道路来容纳这些“铁马”。北市街、西门街和程门古外街都扩建成了一条10.5米宽的街道。道路建成后,三条道路合并,更名为西路。北市街从此消失在西路中,北市和回归以这个定居点命名。

“行走绿廊,感受水城文化”系列报道之十二:北市社区


街道的名字已经消失,但是北市街道上的繁荣仍然留在当地老人的记忆中。朱奶奶,生于20世纪30年代,对北市街有一种印象,两边都是店主。你日常生活中需要的几乎所有东西都可以在这里买到:被子、香、书、文具、茶、染色衣服、纸扇,甚至废物回收。她还记得一些店铺的名字,比如卖香的“徐宝生”、“卖被子的永利龙”和专门染衣服的“徐胜利”...

“行走绿廊,感受水城文化”系列报道之十二:北市社区


北市成为居民组织的名称,它始于解放后


北市成为这个社区的地名,它存在于宋、元、明、清和民国时期。它确实成了一流常驻组织的名称,但它是在解放后开始的。


清朝时,县城建有7个作坊,北石一带属于元奎作坊,辖44个嘉宝(居民区)。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县城改为十镇,元奎广场分为元奎镇和西关镇。北石周围的区域属于元奎镇,该镇管辖范围超过30英里(居住区)和240个邻居(居住群)。


1949年11月,新中国揭阳县的建制改为6个分区,北市周围地区属于席夔分区。1954年,奎西区更名为第一区。1955年8月,每个区被废除,改为41个自治居民委员会。北市是新成立的居委会之一,以社区命名。这是北市第一次成为居民委员会,但当时的居民委员会是在撤销该镇管辖区的基础上成立的,类似于今天的居民区。


大约在这个时候,该市的第二所小学(荣成市,1949年至1952年底)更名为镇(荣成镇,1952年底由荣成市改制而来),北市成为教育机构的名称,一直延续到今天。


1958年10月,荣成镇成立了人民公社,41个居委会重新组建为10个行政区。北市与几个居委会合并后,命名为西马行政区。1961年春,10个行政区又改为19个居委会,西马行政区又分为两个居委会,即西马路和北市。1963年2月,19个居委会合并为10个行政区,西马路和北市居委会合并为西马行政区。1975年,荣成镇人民政府将10个行政区改为5个街道办事处,西马行政区和西门行政区合称为第五街道办事处。1976年12月,5个街道办事处被分成10个,不再用数字命名。西马和西门是独立的街道办事处。

“行走绿廊,感受水城文化”系列报道之十二:北市社区


据北市社区党支部书记徐建明介绍,20世纪80年代以前,西马街道办事处的办公空间一直在西马路赵无棣。20世纪80年代,新的办公空间在陈楚池建成后,就搬到了现在的新办公室。


社区地名凸显了丰富的历史和文化


1991年12月7日,国务院成立了地级揭阳市和县级荣成区。1992年,随着行政区划的调整,荣成区将原来的荣成镇改为五街。原来的乡镇街道办事处更名为居委会,成为新街道下的居民组织。除东山街外,新设置的街道沿用原有名称,其余四条街道,西马、中山、新兴、荣华,均以辖区内主干道命名。位于西马路的新街道被命名为西马街。这样,当原来的西马街道办事处更名为居委会时,遇到了与新建的高级街道同名的问题,于是更名为北石居委会。这相当于恢复了新中国成立初期居委会的组织名称。

“行走绿廊,感受水城文化”系列报道之十二:北市社区


当谈到将居委会更名为北市时,荣成当地的许多文化圈都称赞了当年的决策者。历史上,行政区划同名的情况并不少见,如上海市的上海县、长沙市的长沙县和南昌市的南昌县...“父子同名”现象在一些场合和行政文件中造成了很多尴尬和不便!这也不符合国家地名管理条例。国务院《地名管理条例》第四条规定:“全国县市以上的名称、县市的乡镇名称、镇的街道名称、乡镇的村庄名称不得重名,避免同音异义。”

“行走绿廊,感受水城文化”系列报道之十二:北市社区


1992年行政区划成立时,居委会更名为北市,避免了“西马街西马居委会”的现象,也使这个街区最古老的名字——从市场、到聚落、到街道、到教育机构的名字,一路走到社区行政区的名字,使这个地名镌刻着历史和生动的文化。

来源:揭阳新闻

标题:“行走绿廊,感受水城文化”系列报道之十二:北市社区

地址:http://www.jydingliang.cn/jyxw/165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