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699字,读完约4分钟

6月23日,由于持续暴雨和山路湿滑,记者未能如期赶到广东省南雄市尤山镇大兰村大岭下会议旧址。


尤山是大峪岭的山峰之一。毛泽东在《七律》和《长征》中写道:“五岭出小浪”,这一天是五岭之首。


1935年3月,在尤山大兰村召开的大岭下会议,确定了突破中央苏区石油山的红军“依靠群众,坚持游击战争,分兵敌后前进”的方针;积蓄力量,争取生存,准备新的战斗高潮”的方针,也为赣粤三年游击战争指明了方向。


"在那三年里,我父亲李生发是石油山红军的记者."在镇上朔村徐的祠堂里,记者见到了70岁的李应城。


一九三五年,国民党反动派为了切断红军和群众的联系,移民到农村,封坑封山,烧房子驱赶群众。住在尤山镇李坑村的李生发也被迫和家人一起搬到了江西省大禹县赤江镇。那年八月,自称是“工人”的红军刘高躲在李坑村后面的天然洞穴里。从那以后,给刘高·盖伊写信成了李生发最重要的事情。


农历正月初一、十五,国民党士兵进山的日子,李生发找借口上山砍柴,沿路盘查后,把国民党军队和地方反动派的动向通报给他们。


刘高非常小心。当谈到食物短缺时,他会告诉赛勒斯用竹篮盛好饭菜,盖好,放一把木菜刀,在离洞穴100米的地方用木菜刀敲竹子三次。只有在收到同样的三个回应后,他才能进入洞穴。每次李生发离开,柳高佬都会提前把砍下的柴火递给他,以免空的手回去被沿路盘查的敌人怀疑。


"你能找到买年货的方法吗?"1936年春天,刘高问李生发。为了鼓舞士气,他希望士兵们有足够的食物,过上体面的一年。


李生发做到了。用刘高·盖伊给的钱,他让夏天吃野果、冬天挖竹笋的红军战士吃鸡肉和肉。


“国民党反动派想把我们困住,饿死我们,但是只要有人民的支持,我们还可以过上好的一年。”刘高盖伊对士兵们说。


1938年初,赣粤边界特委副书记杨尚奎问李生发:你知道刘高是谁吗?


“这是一个石匠。”李生发回答说。


“不,是陈毅!”杨尚奎说道。


拖腿自残,挤脓血,几乎陷入绝境,每次都不忘带柴火到李生发的人,就是陈毅。


“我父亲把陈毅同志在尤山用的铁锅和大革命用的大刀都捐了。”李颖成向记者出示了广东省博物馆接受捐赠文物的感谢状。


尤山镇不止有一个李生发。


郭鹏是上朔村村民彭剑的父亲,从1935年到1936年,他一直是项英同志的向导。他利用熟悉地形和风俗的优势,为红军游击队收集情报,筹集资金、食物和衣物;同村的彭泥鳅成了红军的伙夫。不管敌人的封锁有多严密,他都依靠自己的猎枪和技能把野味、水果和野菜带给士兵们。


“那时,当地人没有文化,许多人有奇怪的名字。然而,还有更多的人需要核实,无法核实。他们没有名字,没有姓氏,他们为革命付出了一切。”在尤山镇红军长征广场,尤山镇人大主席、红色文化义务评论员黄树才告诉记者,游击队红军没有干粮,人们把粮食绑在猎狗的背上,送上山;没有盐,人们把浸泡在盐水中的衣服拿到山上,拧干盐水,把它们煮成盐。

投身革命即为家 大庾岭上续传奇


这座位于江西和广东边缘的石油山是一座红色的山;尤山的历史是一部军事和平民反抗的革命历史。


”1928年2月,反动派对我村实行“三灯”的残酷政策,在上虞村屠杀人口,烧毁房屋,掠夺财产...可怜的我的大村庄在22日和23日被烧了两天,成了焦土。”


“1934年3月底,我队游击队员在西华山中段假扮卖菜卖柴,在乌沙局抓了三个人,缴获了十多支步枪。”


这是广东省南雄县尤山公社上朔村革命老区革命活动简史的详细记录。来到父亲家乡上朔村寻根的彭波向记者展示了这个故事。他的父亲是参加长征的开国少将彭先伦。


我小时候读过杨尚奎写的《红色闽粤》。那段悲惨的历史让我难忘。”彭波告诉记者,长征是艰难的,游击战是不容易的,而在这场惨烈的长征中,战士们将一起死去;在艰苦卓绝的三年革命游击战争中,不知道中央红军在哪里行进的游击队坚信胜利。正是在那个艰难的时期,陈毅给梅玲写了三章:“参加革命是家,流血应该有前途。以正义为今日之事,在世界各地种植自由之花。”

投身革命即为家 大庾岭上续传奇


在今天的徐祠堂里,当年红军在墙上写下了“军歌”,来自镇大唐中心小学的10个孩子用稚嫩的童声向来宾唱着“当兵当红军:当兵就是红军”,受到了各地工农群众的欢迎。军官和士兵都一样,没有人压迫人民。


来源:揭阳新闻

标题:投身革命即为家 大庾岭上续传奇

地址:http://www.jydingliang.cn/jyxw/196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