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774字,读完约4分钟

如果私人道德是“赤脚的”,公共道德就注定是“跑不动的”。私人道德的意义不在于独立,而在于以公共空为坐标来锚定私人领域的边界

从集体抢劫到景点泡脚,从高铁占座到公共交通“动手”,违反公共道德的事件在互联网上多次引发热议。遗憾的是,不文明的行为将自我置于社会之上;但令人欣慰的是,每一次关于事件的深入讨论都是一个道德教育的过程,也是一个自我反省的好机会。经过人们的讨论,模糊的概念变得更加清晰,抽象的规定变得更加具体,对策变得更加明确。越来越多的人不断“揭发”类似行为,并勇敢地对不文明现象说“不”,这引起了全社会对正义的响亮呼声。

【人民日报评论】守护人人有责的社会公德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强全社会的思想道德建设,激发人们形成良好的道德意志和情感。今天,现代化进程是不间断的,社会文明建设也在“快车道”上。捍卫公共道德应该基于内在的道德戒律,而不是被展示给别人,更不用说盈利了。如果我们每次都要依靠一个惨痛的教训来“前功尽弃”,那么提高文明质量的代价就太大了。这种道德意识不是来自深刻的说教,而是由父母的言行、老师的谆谆教诲和周围的人带头以身作则组成的一种良好的社会风尚,为每个人树立了道德基调。

【人民日报评论】守护人人有责的社会公德

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公民道德建设工程的深入实施,涌现出的榜样装点了时代的道德天际线。托举哥,剑侠,小红帽,绿丝带,这些个人和集体激发了向上善良的道德热情;交警和司机接力为救护车扫清道路,网民留言鼓励并报警解救自杀女孩,市民自发设立并守护“爱心冰箱”,一颗温暖的心为社会氛围刷下清新的背景。与此同时,我们也必须看到,每个人都很难拾柴和志愿;精神支持很容易,但实践很难。与银幕上的悲愤相比,老人摔倒不扶、目睹地铁被盗等具体场景仍会让一些人犹豫。事实上,我们都知道真相,但在“知而不做”的困境背后,不仅有价值判断,还有利益考量。

【人民日报评论】守护人人有责的社会公德

有些人认为只要他们不违反公共道德,他们就可以在私人道德领域恣意妄为。事实上,人们处于各种社会关系之中,孤立的“世外桃源”是找不到的。尤其是在每个人都有一个“麦克风”和到处都有“起居室”的时代,个人学术不诚实对他人是不公平的;名人经常八卦,形成负面示范...如果私人道德是“赤脚的”,公共道德就注定是“跑不动的”。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核心价值观实际上是一种道德,它不仅是一种个人道德,也是一种伟大的道德,即国家道德和社会道德。私人道德的意义不在于独立,而在于以公共空为坐标来锚定私人领域的边界。事实上,涓涓细流中的道德修养将汇聚成文明社会的浩瀚海洋。

【人民日报评论】守护人人有责的社会公德

面对利己与公益的紧张关系,是否维护公共道德是我们面临的第一个考验。如果你站起来,如何做好是第二个考验。乘客干扰公交车司机的驾驶,是口头劝说还是紧急停车?当你在公共场合遇到“熊海子”时,你应该通知你的父母还是管教别人?万一发生人身伤害,你应该参加急救还是求助?在许多情况下,没有标准答案,但过程是缺失的,结果是千里之外。无论是急救教育进入校园,急救知识进入社区,还是普及法律和安全教育,其目的都是提高道德实践能力,尤其是自觉实践能力。我们常说,当我们勇敢的时候,我们需要看到正义、智慧和善行。有了热情,“好心做坏事”是不可避免的;如果它导致了一场事故,它将会挫伤人们的积极性。

【人民日报评论】守护人人有责的社会公德

当然,我们不能在关键时刻批评任何事情的谨慎决策。勇敢无畏是人性中令人眩目的光辉。为了避免勇敢者的担忧,法律有必要为道德保驾护航,掩盖合理的善行。近年来,文明出行和公共场所禁烟被纳入法律范围,司法审判对家庭暴力、虐待、遗弃等问题的态度不断得到澄清。《民法通则》专门设立了勇敢和不承担责任的相关条款...这些可喜的变化释放了法治的善意。一方面,不文明的行为被划上了红线,人们通过法律的力量被迫害怕规则;另一方面,法律支持公共道德,并确保做好事的机制不会贬值和消失。让良好的法律促进良好的治理,充分发挥制度性法律、公共秩序和良好习惯的共同作用,使文明建设的基础越来越牢固。

【人民日报评论】守护人人有责的社会公德

"道德是社会关系的基石和人际和谐的基础."在道德实践的道路上,没有人能置身事外。以良好氛围的软引导呼唤公共道德,以制度法律的硬约束保护公共道德,文明的沃土不会被荒漠化。更重要的是,我们应该互相关心,一点一点地提高我们的道德意识,在危机时刻果断地帮助我们。这样,社会道德就不会遇到破窗效应,文明的幼苗就会长成参天大树。

【人民日报评论】守护人人有责的社会公德

(原载于《人民日报》,2018年11月15日)


来源:揭阳新闻

标题:【人民日报评论】守护人人有责的社会公德

地址:http://www.jydingliang.cn/jyxw/21671.html